管理文件
bat365在线官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 2022-09-12 10:30      点击:

  为推动学校本科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产出导向教育(OBE)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观,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改革,促进一流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和《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管理,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将国情分析、传统文化、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

(二)实施分级建设。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一流本科课程,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一流课程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和更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严格质量标准。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为质量标准,遵循课程建设实际,抓好一流课程的建、用、学、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建设措施及效果,努力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

三、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分类建设的模式,培育体现我校优势和特色的有影响力的课程,建设一批一流本科课程,助推本科专业内涵提升和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升。

到2023年底,建成100门左右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力争建设5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争取实现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零的突破。在课程建设中,同步提升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水平。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中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四、建设类型

(一)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突出优质、开放、共享,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动认定课程通过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或其他全国性课程平台,向省内外高校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二)线下一流课程建设。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打造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目的,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有困难、涉及专业或跨专业综合实训等问题。

(五)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五、建设要求

(一)申报建设的一流课程须为学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并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二)申报建设的课程应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有实质性创新和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

(三)课程负责人须为在职教师,具有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或教学成果作支撑,或获得校级教学奖励等。

(四)不支持未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要求的课程。

六、建设内容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度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二)完善教学大纲

按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持续完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可评价。

(三)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

精心重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并适当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挑战度,将课程内容按照 5-15 分钟左右知识点进行拆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等重构整体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引入研讨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样化手段与方法,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

(四)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建设与课程配套、围绕教学单元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课程资源模块集,包括课程介绍、负责人及团队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难点指导、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在线答疑、实验实训、考核方式、教材、参考资料和课程教学微视频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以及满足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需求的参考资料。最终实现各类课程不同程度在学校网络平台及校外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开放共享,易于学生便捷获取知识,扩大学生受益面。

(五)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推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方式改革。突出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团队建设

注重课程团队建设,团队成员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投身课程教学改革,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团队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

七、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构建三级建设体系

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三级建设体系,每年建设30门左右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安排,每年从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的评审,争创更多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

(二)推荐评审流程

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采取“团队申报、院系推荐、专家评审、择优遴选”的建设方式,扶强扶特,突出创新。学校每年下发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申报计划,各教学单位自主确定推荐课程。学校组织专家遴选认定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优先支持具备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建设基础,或选用校级及以上优秀教材、规划教材以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及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课程等教学资源的课程。

(三)强化建设责任

院系是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主体,要统筹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建立院系课程建设支持和激励机制,组建优秀课程团队,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四)实施动态管理

学校将对认定的校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的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对于特色鲜明、教学效果较好的校级一流课程,首选作为省级一流课程进行重点培育,并参照省级一流课程投入课程建设经费。

(五)经费保障

对获准立项建设的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按照学校教学经费管理规定,采用逐级递增的原则,根据课程建设实际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八、其他

本方案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Baidu
sogou